如皋中古厨房在哪?
中国烹饪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餐饮业今年以来不断面临原材料涨价、经营成本高企、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的压力,但“互联网+”却有如一根“隐形丝带”,串联起了整个餐饮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餐饮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互联网+”对餐饮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已经可见一斑。美团董事长王兴前不久在第二届全球食品创新大会上的发言提到了一个数据:2012年至2016年,我国在线餐饮消费市场交易额从291.8亿元持续上涨到1579.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9%,未来我国在线餐饮市场交易额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2724.9亿元。
与此同时,“互联网+”还不断改写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从叫早餐到App点餐,从网上买菜到外卖吃中餐,在线餐饮消费市场推动了餐饮产业的社会分工深化以及餐饮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线外卖业务带来了餐食消费的新习惯,我国67%的晚餐是在家中解决的,33%的早餐是在公司解决的,而52%的午餐是在外面吃的。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于美食多元化的诉求。
然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餐饮业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界定新兴的“互联网+”餐饮业,以及如何去有效管理在这个新业态下新生成的餐饮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特别是解决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互联网+”的餐饮业,如果单纯只是把互联网上的一些技术简单地拿来应用到餐饮业的经营中,而没有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监管在这个产业之中的各参与者,这样是不能让这个新业态健康发展起来的。
因为在这个“互联网+”的餐饮业里边,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深思,值得我们去研判。例如:当“互联网+”技术性工具被一些不良的餐饮行业从业者所借用,进行以假乱真的食品造假行为该如何有效破解?如何堵住食品安全事件不断重演的黑洞?怎样建立好一个餐饮食品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如何破解“互联网+”下的食品安全怪像,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已成为考验相关部门智慧及意志的艰巨任务,也是完善我国现代制度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