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别墅是什么?
“田子”即“稻田之子”,泛指农耕者。这个称谓来自晋代诗人陶渊明写的《移居二首》之一中的诗句 “田园虽好留亦难,田子归来何苍然!” 从这句诗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田子”的称谓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称呼已经比较普遍了(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中“昔在田子傍”,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田夫荷锄立,园叟拔菜归”);但是到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在诗文当中。 那么为什么在明代中后期突然流行起来呢?
这是因为“田子”这个名称和明朝社会的一个新现象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规定百姓必须服徭役(即无偿劳役),为公共事业服务——如修建水利设施、道路等等。到了永乐年间的京杭大运河的修编和万历初年的垦种屯佃制度实施之后,民夫的数量大增。这些人除了极少数有军籍的以外都是平民,他们的身份大多是农民或者手工业者。在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这些贫民无地可耕,不得不以身涉险赴远方充任河工、边卫,甚至远至金矿、采银。
因为经常和泥土打交道的缘故,他们被称为“田夫”或“田子”。 比如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第三卷故事《施润泽滩阙遇友》里就有“田子”出现:“……且说田夫施润泽,家本富有,好布施,喜济人患难。自小习儒,读得书来,不致粗俗……” 又如清代文人褚人获撰写的《坚瓠集》卷三中的《吴歈》一文中也提到“田子”:“忆昔春深好景时,绿杨结缕带蛛丝。田夫携榼花旁坐,罗绮翩翩逐舞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