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没有中式别墅?
我们项目是在上海松江佘山,整个小区是联排和独栋组合的,一共196套,占地30亩左右(2万平方米) 我们的户型都是按照合院设计的,进深比较大,面宽小,这样的户型好处是每个房间都有比较好的采光和视野,缺点就是比较占用土地资源。 项目的外立面采用了新中式的风格,白色真石漆结合金属线条作为外立面的主要材料,看起来典雅、大气。
其实说到中式别墅,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四合院“,的确在现代建筑中能够找到四合院的影子,也就是现在的联排别墅。只不过这种别墅大多分布在郊区,比如苏州的同里古镇,或杭州的西溪湿地。 在我看来,联排别墅虽然具有院落的形态,但是缺少了传统院落的气息——那些老四合院里可没有电梯啊! 在我们项目旁边4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佘山教堂,这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西式建筑。
其实在民国时期,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的匮乏,不少外国人就在上海的郊县买地盖房,修建别墅。位于松江的广仁寺,便是由美国华侨于1917年捐资兴建,以供信徒礼佛之用。 除了联排别墅,当时的上海还有另一种别墅形式——“洋房”。
今天在上海市区的一些弄堂里,还散落着一些法式或者是英式的旧式洋房,这些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洋人们居住在这里时的优雅与精致。
对于中式别墅,相信很多人对木头建筑有一定疑问,其实木头的使用寿命是有保障的。
在《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管宁割席”的典故,讲的是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时,从他们脚下割地下有异物,管宁认为应该是金子,继续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挖出了金元宝。管宁由此鄙薄华歆,便割断席子,两人分开坐,再也不与华歆礼让共席而坐,以示断交。这个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世说新语》写于南朝,如果以晋书著述《世说新语》,那么这个故事的席子就经历了将近40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还能读到这篇文章,说明这个400年前的席子是完全经久耐久的。
而《史记•龟策列传》记述了商汤王、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旦都曾经解剖过千年灵龟,用其龟甲占卜吉凶。《山木•庄子》记载“有千年之龟”,庄周见楚王使臣献上“枯龟”,依然能清楚分辨出千年龟甲的斑纹,据此推论天道。《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伯夷不葬,以蛇置棺。”伯夷把蛇放在棺木中用来防腐,后世很多古尸都是因棺中盛满水银而千年不腐。
从以上典籍记载,我们已经可以管窥我国的养生文化,同时,也可以知道,古人制作一些日常用品或棺木等,选材都是就地取材,而且这些古物能流传千年,因此可确认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很完善。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2年~公元前247年)距今2千多年了,各国宫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的宏伟建筑。秦代距今2千余年,始皇帝的陵墓陪葬的兵马俑,有8千之多,每个兵马俑坑都用数米厚生土夯实,而兵马俑则是木质外涂细泥胶泥烧制而成。唐代大明宫含元殿,进深达163.4米,面阔11间,每间宽6.95米,其屋顶巨大,殿基高15米,南北进深115.8米,而基座台全部用上等的木材架构成,整个大殿就是用巨大的木料架砌而成。
日本在明朝嘉靖年间派出使者来中国学习建筑技术,他们把中国建筑技术传播到日本。日本现存建筑有2300余座,以木建筑为主,距今多在450至500年以上,有的长达13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仍使用正常。
中国建筑文化经过了5000年的持续传承,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古代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虽经无数兵燹战乱,还有自然灾害的破坏,仍有不少被完整保存下来,足以证明“中国木作、千年不腐”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