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卧室有浴室吗?
有的,而且很豪华! 唐朝的宫殿里,有个重要设施叫“浴堂”。《长安志》中就有记载:“唐大明宫有浴堂殿。”宋朝时,皇宫里设“景灵宫”,里面有“玉华池”“太乙池”“集锦池”“凝祥池”等。这些池子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底下不通。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地下水是有一定含水量的(不然也不会形成水池),而一旦底部的排水系统被破坏,就很容易泛滥成灾。所以这种地下不连通的浴室就被称为“旱浴室”。
到了元朝,宫廷里出现了“净身房”,里面设“熏蒸炉”“熨斗”和“刮刀”(用来修剪体毛)等等,元世祖忽必烈还亲自制定了洗澡的条例。明朝时,宫里有专门的浴室,叫“澡堂”;清朝时,皇家浴室内设有两个烧炭的火盆和一个放木炭的小抽屉。
除了皇宫外,一些达官贵人也建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浴室。比如明神宗的生父慈圣皇太后冯氏在府里专门建了一个浴室,名曰“福居浴”。至于一般的官员们,条件就差远了。清人徐震《金陵杂记》中说,南京城内的官员们只能到公廨(衙门)的后院临时搭棚作为浴室。
浴在商周时期是天子诸侯及贵族所专有的一项生活内容,当时称浴为“汤”,《周礼》所记有“王洗澡为浴,王洗足为沐,王洗脸为洗”。当时的床比较矮,一般为15~32厘米,床多置于室内西北角,并在床的近墙一侧设置“屏屋”,洗澡后的换衣、理容、化妆等可在“屏屋”中进行。商周时期,有专为王洗浴的“浴室”,有专为王理发的“发室”,这些房间一般设在王宫内的房后。
春秋至汉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清洁自身,洗澡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内容。《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问学生子路,是否还像以前一样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自觉地洗澡并形成了习惯。
《后汉书·舆服制》记载:“宫中设酒张乐,帝乃御辇升舟,就坐北面,御史大夫坐南面,左右工郎坐东西面,皆解衣,更衣浴讫,升舟就座。”这则记载说明当时人们洗澡、更衣、洗发成了一套洗浴的程序,说明了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