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别墅的设计师是谁?

颜扬蓉颜扬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山”是指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来象征高士隐逸之风的山。中国的古典诗文中多取喻为“山”——《楚辞·离骚》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其除,时若滔滔” ;《庄子·秋水》中有“北海若曰:‘今吾朝发枉陼,暮至乎县圃,足疾没有忘乎心’ ” ——这种以山做景观、借山起意境的造园手法自然会在后来的西方景观设计中留下烙印。19世纪末,欧洲开始流行中国风,这同样包括建筑与园林。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位华裔设计师受到过中国古典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关于“水”,《易·乾》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中有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知力行,宗于圣祖” ——中国人历来推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这种价值取向也会在园林中有所体现。

现代意义上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园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7],它继承了传统江南园林的结构和功能,并在“文人画”的影响下[8]追求一种写意,但这并未影响其在构图上依然保持着对称、均衡的原则。从这点上说,山水园的造园理念正与中国文化中“中和之美”相吻合。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在20世纪初,由于新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人的倡导,中国出现了“复兴中式园林运动”(张锦秋语)。在这一思潮下诞生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新建筑和新园林——“景阳楼”(1923,北京)、“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6,台北)等建筑以及“颐和园”(1750—1764,北京)、“拙政园”(1753—1765,苏州)等园林。在这批建筑和园林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也看到了“中庸”的美学观念。

在20世纪初,我国还出现了第一批真正的“现代主义”建筑,它们大多出现在沿海大城市,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京西路工厂”(1917,上海)、“中山陵纪念堂”(1927,南京)或“汉口市立图书馆”(1927,武汉)等等。这些建筑往往表现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的面貌,他们更强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试图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来营造一种与传统文化不同的审美意趣。但我们发现,虽然这批建筑更倾向于西式,但他们仍然保持了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追求,如在“中山陵纪念堂”中,建筑师将主体建筑置于一处较小面积的基地上,并以一座拱形门厅将主建筑物与东面的附属建筑(大厅及停车场)相连,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如广州“中山大学”新校园的设计,建筑师不仅考虑了教学区、学生宿舍区的布局,也同样花了大量的心思来营造师生们课余休息活动的场所,如利用地形的高差设计了大型的水景花园,并辅之以各种造型的植物花卉,使得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总之,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和园林,只要善于吸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都能获得勃勃的生机。

车致伟车致伟优质答主

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追求的是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所以中国人的住宅在设计上就与西方人有很多的不同:西方人更注重室外的花园,中国人更注重室内的庭院。别墅也是一样。

对于西方人来说,别墅其实就是住的房子,无所谓大别墅,小别墅,只要是居住的处所,都可以称为是别墅。西方人的住宅,以庭院为中心,房子里房间很多,但除了厨房、餐厅、盥洗和储藏以外,其他房间几乎没有特定的用途,所以房间都很小。居室内外不搞大的落差,即使有高低台阶,也不明显,内外空间浑然一体。房屋的前后和侧翼就是很大很宽的庭院或者是花园,前边是草地,后边和侧翼是菜园和花园,种着各种蔬果和鲜花,还有喷水池、亭台、小池。居室和花园就象一个整体,在整个建筑中,花园和居室的地位是平等的。

中国人传统住宅则是以家庭堂屋为中心,前后有内廊和内院,廊院内可通行,廊院的两翼,分别布置卧室、杂屋和盥洗间等用房。在这些居室的后边,一般则是后花园。前后落差大,前面低后面高,形成一个封闭的人字形的建筑布局,这种内院结构和传统四合院住宅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不过四合院是把所有房间建在一个院子里,而独门独院的住宅则把房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对着外部,另一部分则依院后筑。但是,中国人住宅和西方人住宅相比,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居室内部有内院,外部没有明显的花园。内外空间分隔得比较厉害,尤其是后花园,是完全被整个住宅包裹起来的。在这样的建筑中,花园是纯粹私人的天地,内院则是家庭的中心,庭院(包括前后和两边的环境)的作用是给居室通风和采光,地位是从属的。这个差别就表现在东西方古典园林和居住建筑的不同,在中国是“园林”和“建筑”,在西方是“花园”和“住房”。

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中国式私人山水别墅,它和普通住宅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后花园是“山水宅园”,和传统四合院一样: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中有天,形成一个“天地和合”的生存环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