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地板怎么粘?
古人在没有水泥、沥青等现代建筑的胶结材料的情况下,他们如何使地面牢固呢? 其实在古代就有用来粘合的“胶”了,不过这种“胶”是大自然的馈赠。
古时,人们在采集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得黏土(含二氧化硅)和石灰(含氧化钙),然后将这两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就成了古代的“胶”。 古代建筑中的“胶”主要用于修补砖石的缝隙或粘贴陶瓷瓦等材料,而我们今天使用的白乳胶、玻璃胶、云石胶等大部分都含有“胶”的成分。 所以,在古建筑中也是会使用到这类材料的,只不过现在的人不再使用“自然胶”而改用化学合成胶的原因是因为制作“自然胶”的工艺比较复杂且原料采集困难导致成本太高。
除了用人工合成材料外,还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打龙骨。 就是用木龙骨加石膏板做法,但这种方式造价太高,仅仅用于高档酒店、会所之类的地方。
古人建房时,在把檩条固定在大梁上之后,再在檩条上铺钉椽子,所铺的椽子是并排的,每根椽子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椽子上面放置“椽望”,“椽望”是用圆木做成的。在“椽望”上面就是房顶的面板,称为板材。这里所说的“板”跟我们平时所用的木板有所不同,“板”一般是用整块木料做成的,而在“板”上再铺席、秸杆、泥或在“板”下安椽等。
在现代生活中,要把地板固定在木架上就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钉子或螺丝,那么在没有钉子的时代,古人又是怎样把“板材”固定在“椽望”上的呢?办法就是在“椽望”上打凿出与“板材”等同或略窄于“板材”的沟槽,使“板”搭在“椽望”的上面,搭的时候要前后搭接,搭接的长度为一“椽望”,这样搭出来的“板材”就会严严实实地把“椽望”遮盖住,木架上的“板”就不会轻易脱落。
在这些“板”和“椽望”等构件上都有安装孔,古人在加工构件时,首先要把构件加工到所需要的形状,再凿好安装孔,最后把构件穿在一起或“板”搭在“椽望”的上面,一间房子的顶面就算做好了。如果要铺设屋顶,可在“板”上再铺一些席子,然后再在上面铺设苇片、秸杆等物,最后盖上一层泥就铺成了平房顶。“板”固定在“椽望”上后,一般不会活动,再加上“板”上面的苇片、秸杆和泥的重力把“板”压结实了也不会产生活动,所以房顶上“板”的固定跟地板的固定是相同的道理。
不过,古人在建造悬山顶和庑殿顶时,这些木板的下边露在外面,如果还是仅把木板搭在椽子上的话就会容易活动,所以古人在做这些悬山或庑殿木板顶时,还在木板的下边加了由一根根细木条组成的构件。这加进去的细木条叫博缝板,博缝板上刻有槽,槽的用途就是卡住盖在博缝板上的木板。木屋顶上有很多木头构件,这些构件的名称有的是以构件形状而命名的,有的构件是以木匠制作工序来命名的,博缝板这名称就是木匠制作工序命名的例证。把博缝板装钉好以后,木匠要顺着博缝板与木板间的缝隙涂上石灰之类的填充物,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屋顶更加结实并且还能让屋顶更美观,这道工序叫“博缝”,博缝板就是要做博缝的板子。博缝板上刻有槽,木板卡在博缝板的槽上,所以博缝板上的木板不会活动,这样就保证了木板屋顶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