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阳台有山好吗?
“阳台”在《说文》中作“朋台”解释,段玉裁注曰:“朋者象形字,朋本读如篷;台者,既象建筑之象,又象台之形也……阳台谓在堂南之观,今之轩矣。” 可见上古之时就有台、阁的建筑,而楼阁的设置是有风水意味的。
唐李吉甫著地理总志名《元和县郡图经》,其中卷八载其县之北郭有崇仁寺阁,下记其事甚详: “旧有台基,周回百二十步,广五十尺,高十二尺。梁天监十一年所立也。太清末兵乱,台圯毁。普通元年,县令柳冲等复修之。大同四年又陷没。太清二年都督杨绍复修造。三年又为火延及阁上。建德年间(公元574-604年),僧法朗更筑基宇,于台址西立精舍一所,东向。陈初,僧智远又重建阁楼,仍令东西二向。后齐末,废。隋开皇九年,县令张思敬请大州寺主道洪重立塔庙,改向南向。大业七年,僧道邃、宝暹重修。武德六年,僧慧琳复葺,改东西向为南向焉。贞观十二年又加修饰,仍于西南角建观音殿三间,即所谓崇仁古寺是也。”“此则台基屡迁,形状时变者也……” 可知这个寺庙原来建在古台之上。这座古台位置就在现在的平江区东北街177号的苏州博物馆内了。这应该是最早记载“台”的古迹之一吧!
另有一事不知是不是巧合。据《吴地记》载,孙皓金阊门之北原设有苑囿,后孙皓被司马炎所灭,遂将苑圃赐给陆逊之子陆抗,而后来晋灭吴之战又是陆抗之子陆玄率吴军在此抵御晋军的进攻的。不过这一遗址在现在苏州古城西北处,与《元和县郡图经》所载“城北有阁,去城八里许,乃晋吴交战之处,今谓之姑熟塘”不合。所以这段历史是否可靠还值得商榷。 但是,我注意到这个亭子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整个苏博馆区的中轴线上,如此说来,这里倒是很有可能是古台的旧址所在啦~希望有方家可以指点迷津呀~ 另外就是关于山的风水作用的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古代的山水概念和现代是不一样的。
《葬书》有云:“阳宅须教背阳向阳,阴宅莫疑前后左右。”这里的“左右”指的是左右环抱,并非指左右对称的意思。而且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山水之间的方位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太阳运行不断变化的。所以才有《易经·说卦》中的那句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由于古代没有指南针这类工具,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日月星辰来判断方向的。而在白天,太阳的位置对判断方向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说“背阳向阳”和现在的“坐北朝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次,我觉得题主提到的这种情况应该是符合古典园林中“借景”手法的吧?至于这样的做法究竟有没有风水学上的意义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