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建筑密度怎么算?
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住宅),一般没有严格区别。对建筑物占地(含住宅、非住宅及附属设施用房等)与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要求,各地政府会根据当地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确定,也就是人均住宅用地面积,这个指标一般会高于人均建筑占地面积,因为要留出一定的道路、绿地、配套公建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 对容积率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应参考所在地区或项目周边类似项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一般会以土地出让合同的条款约定提供)。 容积率较低且对建筑风格有要求的,可以适当增加公共配套设施面积,但也需要严格计算在容积率以内。
如果建筑设计风格比较现代,可以用局部架空、退台等方式提高得房率并减少公摊,使建筑更加通透宽敞一些,也不会影响景观视野;如果觉得建筑过于通透,也可以适当用实体墙进行隔断来增加室内私密性,同时保持外观的轮廓线。如果是中式风格,则可以采用庭院、回廊、影壁等方式进行分隔,达到既区分空间又保持视线通透的效果。
建筑密度=底层建筑的占地/总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指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表示一个规划或一个区域的建筑密集程度。也称建筑置密度和建筑覆盖率、俗称bed zoning。 它以地块建筑总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块容积率,反映建设用地的使用强度,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所采用的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既影响到土地使用价值和效益,又与环境容量密切相关。
别墅用地建筑密度一般控制在35%~40%,多层住宅建筑不得小于15% ,高层住宅不得小于25%;中小学校不得小于30%,高等院校不得小于20%。
计算建筑密度应注意
(1)计算建筑密度的建筑范围应包括建筑物及其不可分割的附属建筑部分,且均以水平投影计算。当层数不足两层的建筑高度在9米以上时,其建筑基底面积按实际占有的基底计算。
(2)各类用地内的广场、停车场和构筑物,其用地按实计算建筑密度。
(3)沿街建筑物,其临街部分的底层用作公共使用的走廊、踏步和雨篷等,按实际退线距离计算建筑占地面积。
(4)用地内的地下建筑物及其有上盖的架空设施不得计算建筑密度。